|
市场选股好象变得简单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避开板块,我在前面文章讲过了。其实去掉了一批。
中期避开板块:
环保不搞一刀切,由于供给侧引起的产品涨价,比如化工,钢铁,造纸等行业都不要参与。
房地产,银行,汽车,消费(特别指通过不断提价而业绩增长的公司)等。通过管理费用降低,生产效率提高,而使消费者受益的消费品种不包括在内。
大致的判断,资产回报率预期要大幅下调。因为房地产的收缩,而以前多数的理财产品,最终目的地都是房地产。或者说房地产行业能接受超过10%,甚至12%的资金利率,实际拉高了制造行业的实际利率。
而对于国企,城投债的国家担保,又导致银行贷款,不愿意贷给小型民企。
一旦政策改变,就是利益的重分配。
现在的情形,资金要么跑到国外,不愿意加大产业投资,不愿意承担风险。风向改变,股权投资可能是最终的出路,而且是国家引导的方向。
养老金不足,是看得见的。医保,社保,政府支出负担越来越重。国有资本增值,并最终通过二级市场获利是必然结果。
房地产,国企,供给侧相关的行业基本都不用考虑。
消费行业,业绩靠不断提价来保障的也不用考虑。
按前面文章,2449点的政策底是可以确认的。但是现在市场缺少向上的动力。
有多个业内人士提议,降低甚至取消印花税,但是可能性比较小。缺少坚实的根基,终究只局限于题材的炒作。
2010年创业板出来后,跌到2012年底,创业板基本无人关注。大家都觉得创业板,完全没有价值,价值投资者对参与创业板嗤之以鼻。很多人都没有开通创业板,他们开通创业板都在2014年以后。2013年是,智能手机推广,有先知先觉的机构发掘了互联网的成长性。既有故事,也有业绩和预期。
所以,现在重要的是发掘这个板块。
现在的困局,就是缺少一个板块,能够有业绩,有预期,位置也低,而且容量足够大,里面又很少机构,在某个事件带动下走出一波中级行情。
5G,是个可选的板块。
原来估计的2020年5G才能落地。现在看来,频率分配,手机推出,网络建设都超预期。2019年估计设备商就能产生业绩了。基于5G有什么应用呢?
好象现在还真想不出。AR的进度太慢,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无法落实。不过,3D结构光在苹果,华为,小米,OPPO,Vivo等高端机上率先应用,这个是利好。有了3D结构光的普及,AR应用就易实现了。
如果3D结构光的硬件,AR应用能提早,苹果或者华为手机能够实现低成本的AR应用。那么5G、AR、人工智能,三者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互联网改进。所以,手机产业链,还是可以提前研究的。
关键是发现,一种应用,象智能手机一样,让你非用不可。
物联网,基于5G,也是不错的,但也是缺乏业绩,以及非用不可的体验。
大家说云计算,看用友软件,业绩没落实到实处。
上面是基于业绩和成长性来考虑。
从国家层面看,国产替代,自主可控,是必然的。
这里面,包含半导体,基础材料,大量的细分行业。容量也足够大。
但是,现在还没有产生一家业绩和想象力同步跟上的公司。
比如说北方华创,晚上三季报出来,扣非后业绩一般。有想象力,但不够实。
综上,自主可控 国产替代,AR应用基于5G 3D 人工智能,手机产业链,物联网等板块,可能是后面的研究重点。
下一轮行情,重点就是选国家政策支持,未来预期不错,业绩预增,国产替代的行业。
选个股时,注意用上PB指标。很多公司,已经是历史PB最低点。
人个以为,5G AR 人工智能 3D板块,是可选板块。代表公司:
水晶光电,3D AR 5G,国产替代,业绩预增,回购1亿-2亿元。
天通股份,5G,国产替代,业绩预增,回购8千万元-1.2亿元。
百货行业,比较特殊,我比较看好。PB基本是历史最低了。
几个月不去大润发了,我都用淘鲜达(或者飞牛网),一小时内到达。
去了大润发,大吃一惊。大润发的超市顶部,都建了导轨,各处货架旁边都放了专用袋子。超市工作人员直接在货架上选货装好,然后通过头顶的导轨自动传输到库房(这个是我想的)。效率,速度,确实是阿里巴巴入股的体现。
单纯性的百货,或者淘宝,我认为对于三公里生活圈,都没有优势。而百货 快递 互联网,阿里提出的这种模式,确实是优势。未来日常生活用品,也及生鲜等需要冷冻物流等的,估计阿里巴巴会占据优势。
另外,周末汽车电瓶没电了,我直接打了中国平安,从打电话到充电人员来门,大约20分钟,处理完毕,大约30分钟。这一点确实是互联网的好处。如果不是中国平安免费为客户提供的福利,找人来,至少得几百元吧。半年前,汽车故障,拖车免费到场,也是半小时到达,一小时基本搞定。
所以,对保险行业,中国平安,我觉得他的优势是有的。只是估值我不知多少算低。
百货,保险,上面两处是我2018年的亲身经历。都是互联网,科技,物流,结合实体的模式,创造价值的模式。
大家有机会,多观察和挖掘通过互联网,人工智能等手段,提升客户体验,而且降低用户费用,增加用户粘性的行业与公司。也就是通合融合资源,为客户节约成本,增加好的体验,但是公司其实并不增加多少成本,因为互联网的规模效应。
个人觉得机会,就是这里面。而不是不断提价产品来增加效益的公司。
为客户创造价值,理应通过技术,创新,增加用户的效率与体验,而且降低用户的费用。当然,专利垄断,首创的自然应该享有高利润,因为体现了研发与创新的价值。(作者:行中衡) |
|